西

巴西汉昌勾氏家族

家族的遗传标记为D-MF58501,
它的形成时间为 2090 年前

基因家族介绍

家族遗传标记为 D-MF58501,共祖时间约为 2090 年前,推测为巴西汉昌勾氏家族。目前,该类型占中国男性人口的比例约为 0.015%。


溯源分析

  • 姓氏关联

    姓氏关联

    据《中国四百大姓》记载,苟姓主要分布在川渝地区,其中四川为苟姓的人口第一大省,占据了苟姓总人口的一半;勾(句)姓主要分布在川渝贵冀豫等地,其中四川为勾姓的人口第一大省,占据了勾姓总人口的 13.2%;


    芶姓未直接被《中国四百大姓》收录,而是作为苟姓用字的另一种写法被归入苟姓资料中,川渝当地苟(芶)两种写法长期共存。此外,敬姓也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四川敬姓占据了敬姓总人口的 68.6%。

     

    可以看出,苟、芶、勾、敬四姓的分布特点是都在川渝地区相对集中,川渝地区也是此四姓人物长期活跃的地方。


    据23魔方祖源数据库显示, 在父系属于 D-Z44635 类型的群体中,苟、芶、敬三姓占比之和约为 6.19%,此三姓在该类型人群中的占比相较于在全国人群中的占比(苟姓全国人口占比约为 0.026‰,敬、芶姓更为稀少),具有显著性差异。据此我们推测在 D-Z44635 下游可能存在一支以苟、芶、敬姓为主体的晚近家族。

     

    筛选 3 例隶属于 D-Z44635 类型的四川巴中苟氏、重庆芶氏、重庆敬氏,以及 5 例该类型的非苟、芶、敬姓的家族,共同进行细化研究。

     

    结果发现,四川巴中苟氏、重庆芶氏、重庆敬氏三个家族全部归属于 D-Z44635 下游的 D-MF58501 分支,该分支分化于东汉时期(距今约 2090 年)。此外,随机筛选的 1 例山西太原郭氏样本也属于 D-MF58501 类型。

     

    其中重庆芶氏归属于 D-MF58501 下游的D-MF5676 支系,单独成为一支;四川巴中苟氏、重庆敬氏、山西太原郭氏同属于 D-MF58501 下游的 D-MF69965 支系,并共祖于大约 1500 年前。

     

    据此,我们推测 D-MF58501 类型对应一支主要分布在川渝地区的以苟、芶、敬姓为主体的晚近家族。

  • 形成时间

    形成时间

    根据推算,D-MF58501 类型共祖于 2090 年前,即共同祖先大概生活在两汉时期。

     

    查阅史志资料,《华阳国志·巴志》称句氏为汉昌县(治在今四川巴中市巴州区)大姓。三国时蜀汉有勾扶,汉昌人,官至左将军、封宕渠侯。晋时有巴酋句徐、句渠知。《北史》有萧衍冠军将军勾道侍,未详其乡贯。


    中古以后有勾中正,孟蜀时校书郎、北宋屯田郎中,益州华阳(今成都)人;句希仲,北宋光禄卿,益州华阳(今成都)人;勾涛,崇宁进士、史馆修撰,成都新繁人;勾龙如渊,南宋给事中,永康军导江人(今四川都江堰市);勾谌,南宋颍川通判;苟延庚,明嘉靖进士,字季寿,四川嘉定府峨眉县人;苟(敬)华南,清乾隆进士,四川华阳(今属四川南部县)人。

     

    按:苟(芶)、勾(句)、敬等姓的起源和传承历史极为曲折。查阅相关资料,汉末三国时期,勾(句)姓即为蜀地大姓。至宋高宗赵构登基后,勾(句)姓为避皇帝讳,便以勾字为基础,有加草字头成为苟(芶)姓者;有加金字旁为钩姓者;有加绞丝旁,成为絇姓者;有复姓勾龙者。

     

    据《万姓统谱》卷六十三称,「勾,勾芒氏之胤。自宋建炎以来,以避嫌名各不同,有易其姓字者,绍兴进士勾声是也;有更其音者,史馆修撰勾涛是也;加金字者,钩光祖是也;加丝者,絇纺是也;加草者,芶谌是也;增勾龙者,如渊是也;改为句者,句思是也。累世之后不复别矣。」

     

    《续通志》卷八十四有类似说法:「勾氏、钩氏、芶氏、句氏、句龙氏、勺氏、约氏,皆勾姓。勾字,去声。宋绍兴中避高宗嫌,皆变音,字改易。」

     

    到清乾隆时,四川华阳(今属南部县)人苟华南进士及第,乾隆皇帝因其姓不雅,敕其姓加攵为「敬」,由此又有改苟姓为敬姓者。

     

    本研究选取川渝地区的苟、芶、敬三姓进行细化研究,确认了他们之间的确属于一个形成于东汉时期的晚近家族,也侧面证实了史志中关于该家族复杂改姓历史的史实。

  • 分布情况

    分布情况

    由于 D-MF58501 等下游位点发现较晚,尚未被设计至芯片中作大范围的人群筛查,因此该类型的人口数量、地区分布、姓氏组成等情况暂无详细数据。

     

    不过基于上游的分化树形,以及属于该类型苟、芶、敬姓人群的构成情况,初步估计 D-MF58501 类型约占全国男性人口的 0.015%。

     

    该类型主要分布于西南的川渝地区,在陕西、山西、北京等地亦有一定比例分布。其中,苟、芶、敬姓约占该类型总人口的 38.46%,此外有敬、郭、李、何等姓。

家族详情

  • 家族情况介绍

    家族情况介绍

    巴西汉昌勾氏,为汉昌县(治在今四川巴中市巴州区)大姓。晋常璩《华阳国志》:「汉昌县,和帝时置。大姓勾氏。」「果壮左将军、宕渠侯句扶,字孝兴,汉昌人,见《王平传》。」另载有勾矩、句方等。

    另有载蜀汉牙门将勾安(句安),嘉平初降魏,乡贯不详,事见《三国志》《晋书》《华阳国志》。

    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将军解虎及长水校尉尹车谋反,潜结巴酋句徐、厍彭等(按:《晋书·卷一百三》作徐厍彭,盖误)。事觉,虎、车皆伏诛,乃囚徐、彭等五千(一作五十)余人于阿房......尽杀厍彭等,尸诸街巷之中十日,乃投于水。于是巴氐尽叛,推巴归善王句渠知为主,四山羌、氐、巴、羯应之者三十余万(一作四十),三辅大乱,城门昼闭......以(游)子远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雍秦征讨诸军事,军屯雍城,降者十余万。进军安定,氐、羌悉下,惟句氏宗党五千余家保于阴密,进攻灭之,遂振旅循陇右。」

    《北史·傅永传》:「竖眼既出梁州,(萧)衍冠军将军勾道侍、梁州刺史王太洪等十余将所在拒塞。」未详其乡贯。

    此后隋唐间无闻。

    逮至宋朝,蜀地人物又开始多见载于史册。相传宋高宗赵构登基后,勾(句)姓为避帝讳,便以勾字为基础,改易读音、增加部首,派生诸多姓氏。宋王明清《挥麈前录》:「太上皇帝中兴之初,蜀中有大族犯御名之嫌者,而游宦参差不齐,仓卒之间,各易其姓。仍其字而更其音者,勾涛也;加金字者,钩光祖也;加糹字者,絇纺是也;加草头,苟谌是也;改为句者,句思是也;增而为句龙者,如渊是也......」《姓觽》引《姓考》文、《万姓统谱》等与此略同。宋代四川进士中,所见句、勾、钩、勾龙姓人物均为蜀人。
      
    《续通志》卷八十四:「勾氏、钩氏、芶氏、句氏、句龙氏、勺氏、约氏,皆勾姓。勾字,去声。宋绍兴中避高宗嫌,皆变音,字改易。」
     
    到清乾隆时,四川华阳(今属南部县)人苟华南进士及第,乾隆帝敕其姓加攵为「敬」,由此又有改苟姓为敬姓者。

    《华阳县志》:「苟华南,字位中,号莲峰,邑人。乾隆丁卯膺乡荐,戊辰进士。本姓苟氏,引对时,上特御丹毫,于苟右加文字,遂氏敬焉。」《皇朝通志》:「敬华南,官翰林院编修。本姓苟氏,改为敬氏。」

    南部县升水镇洛阳村敬家坡(原属阆中市木兰镇)清乾隆三十七年《改姓碑记》:「窃思我同姓之苟化兰(即苟华南),文品入彀,升授翰林院。沐皇恩御笔,苟化兰添改敬化兰,布告中外。又奉本县查公,援例将余姓硃添敬姓。敢烦方乡、亲友、绅士、公卿,今后务须敬姓相呼,为此勒石奉告。」此碑刻中援引苟华南改姓的先例,要求南部县内「苟姓」皆改为「敬姓」的记载,印证了阆中、南部等地「敬姓」改姓的事实。类似的碑刻在阆中、南部等市县尚存多处,如阆中市思依镇白马梁村清同治十一年《皇清待赠武员严君敬公讳一德大人号尊三□□》碑刻:「大清乾隆翰林苟华南,御笔添文为敬氏,今姓苟者皆曰敬。」


    南部县保城乡中房湾村道光十年(举人敬心地撰)《重修□龙庵碑序》:「至我大清乾隆时,华阳苟华南应殿试,仁纯皇帝援御笔添文字,凡姓苟者皆合为敬。」

社区讨论

默认头像

参与讨论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