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家族介绍
家族遗传标记为 D-MF58501,共祖时间约为 2020 年前,推测为集中分布于川渝地区的一支苟、芶、敬氏家族。目前,该类型占中国男性人口的比例约为 0.015%。
溯源分析
姓氏关联
据《中国四百大姓》记载,苟姓主要分布在川渝地区,其中四川为苟姓的人口第一大省,占据了苟姓总人口的一半;勾(句)姓主要分布在川渝贵冀豫等地,其中四川为勾姓的人口第一大省,占据了勾姓总人口的 13.2%;
芶姓未直接被《中国四百大姓》收录,而是作为苟姓用字的另一种写法被归入苟姓资料中,川渝当地苟(芶)两种写法长期共存。此外,敬姓也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四川敬姓占据了敬姓总人口的 68.6%。
可以看出,苟、芶、勾、敬四姓的分布特点是都在川渝地区相对集中,川渝地区也是此四姓人物长期活跃的地方。
据23魔方祖源数据库显示, 在父系属于 D-Z44635 类型的群体中,苟、芶、敬三姓占比之和约为 6.19%,此三姓在该类型人群中的占比相较于在全国人群中的占比(苟姓全国人口占比约为 0.026‰,敬、芶姓更为稀少),具有显著性差异。据此我们推测在 D-Z44635 下游可能存在一支以苟、芶、敬姓为主体的晚近家族。
筛选 3 例隶属于 D-Z44635 类型的四川巴中苟氏、重庆芶氏、重庆敬氏,以及 5 例该类型的非苟、芶、敬姓的家族,共同进行细化研究。
结果发现,四川巴中苟氏、重庆芶氏、重庆敬氏三个家族全部归属于 D-Z44635 下游的 D-MF58501 分支,该分支分化于东汉时期(距今约 2020 年)。此外,随机筛选的 1 例山西太原郭氏样本也属于 D-MF58501 类型。
其中重庆芶氏归属于 D-MF58501 下游的D-MF5676 支系,单独成为一支;四川巴中苟氏、重庆敬氏、山西太原郭氏同属于 D-MF58501 下游的 D-MF69965 支系,并共祖于大约 1500 年前。
据此,我们推测 D-MF58501 类型对应一支主要分布在川渝地区的以苟、芶、敬姓为主体的晚近家族。
形成时间
根据推算,D-MF58501 类型共祖于 2020 年前,即共同祖先大概生活在两汉时期。
查阅史志资料,苟、芶、勾、敬四姓主要的历史人物有:勾扶,蜀汉左将军、宕渠侯,汉昌人(治在今四川巴中市巴州区,《华阳国志·巴志》称句氏为汉昌县大姓);勾中正,孟蜀时校书郎、北宋屯田郎中,益州华阳(今成都)人;句希仲,北宋光禄卿,益州华阳(今成都)人;勾涛,崇宁进士、史馆修撰,成都新繁人;勾龙如渊,南宋给事中,永康军导江人(今四川都江堰市);勾谌,南宋颍川通判;苟延庚,明嘉靖进士,字季寿,四川嘉定府峨眉县人;苟(敬)华南,清乾隆进士,四川华阳(今属四川南部县)人。
苟(芶)、勾(句)、敬等姓的起源和传承历史极为曲折。查阅相关资料,汉末三国时期,勾(句)姓即为蜀地大姓。至宋高宗赵构登基后,勾(句)姓为避皇帝讳,便以勾字为基础,有加草字头成为苟(芶)姓者;有加金字旁为钩姓者;有加绞丝旁,成为絇姓者;有复姓勾龙者。
据《万姓统谱》卷六十三称,「勾,勾芒氏之胤。自宋建炎以来,以避嫌名各不同,有易其姓字者,绍兴进士勾声是也;有更其音者,史馆修撰勾涛是也;加金字者,钩光祖是也;加丝者,絇纺是也;加草者,芶谌是也;增勾龙者如渊是也;改为句者,句思是也。累世之后不复别矣。」
《续通志》卷八十四有类似说法:「勾氏、钩氏、芶氏、句氏、句龙氏、勺氏、约氏,皆勾姓。勾字,去声。宋绍兴中避高宗嫌,皆变音,字改易。」
到清乾隆时,四川华阳(今属南部县)人苟华南进士及第,乾隆皇帝因其姓不雅,敕其姓加攵为「敬」,由此又有改苟姓为敬姓者。
本研究选取川渝地区的苟、芶、敬三姓进行细化研究,确认了他们之间的确属于一个形成于东汉时期的晚近家族,也侧面证实了史志中关于该家族复杂改姓历史的史实。
参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