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胆
张胆 明末清初 张胆,字伯量,张垣长子,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明崇祯癸酉科武举。历任浙闽副总兵,直隶、山东、河南督标中军副总兵,官都督同知,诰授骠骑将军。入乡贤祠。
其父亲张垣殉国后,豫亲王多铎闻张胆之名,召至幕中,立授副总兵职,顺治二年三月,张胆随豫亲王多铎南征。路上,看到百姓遭清兵抢掠杀戮,四处躲避,内心痛楚,严令部下不得妄杀无辜百姓,并且救下了许多男女老幼。浙江初定,百姓多在山中躲藏,而官府每以叛逆相诛。张胆时为浙督标营官,救助百姓无数,浙人皆说:“张公活我。”不久,晋级中军副将。当朝廷准备升任他为开(封)归(德)提督总兵之职时,小人中伤之。张胆一怒辞军回家养母。
顺治三年至六年,张胆在浙江担任副总兵期间,对江南文人特别优遇和加以保护。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曾招募五千义兵抗清复明,并迎立鲁王朱以海监国。张岱作为一名抗清复明铁杆人物,清廷之所以没有治罪,使其得以安心著书立说,与张胆的刻意保护有很大关系。
张胆辞官归乡后,开始大量创作诗文。他的《归田词》若干阙,表现了脱离官场的痛快心情。他为明末徐州名宦、志士写了两篇传记:《兵宪袁公传》《罗山人小传》,为修《康熙徐州志》提供了资料。
虽然家中丰裕,但张胆自奉甚俭,常常是布衣粗粮。遇荒年,除在徐州分设粥厂,收养灾民外,还乐于出囤粟数千石,分赈各地。有一年,淮安岁饥,张胆一次运麦三千石赈济。
徐州文庙地势低洼,逢雨必淹,且房屋年久失修。清康熙十九年,张胆捐资六千两白银将州学迁建至州衙门附近(今河清路),并冒酷暑在现场指挥主持。迁建后的文庙占地近两万平方米,堪称徐州城规格最高、面积最大的建筑群。文庙建成后,科举为之一振。康熙二十三年,刑部尚书张玉书奉令到徐州审察黄河治理情况,得知迁建州学的全过程,专门写了一篇《徐州新建文庙记》。
徐州城东北二十里荆山口,过去有座石桥是南北要道,被水冲毁后,行人往来不便。清康熙十九年,张胆倾全家之力捐出36840两白银,修建荆山桥,并亲自督工,历时十年竣工。荆山桥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原长约1200米,共有159孔,造型非常美观独特。张玉书为之作《重建荆山口石桥碑记》。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两次路过荆山桥,作《荆山桥歌》并题词“万世津梁”,镌刻于桥顶一对石狮子间。成。
修桥时虽有众多徐州官民襄助,但修桥耗资巨大。张胆捐出一人私蓄,仍不足为用,于是号召他的六个儿子共同捐资修桥。其长子张道祥,官至湖北按察使,山西任上,曾出粮四千石赈灾。次子张道瑞,武进士,官徐州镇副总兵。三子张道源,贡生出身,官至布政使。四子张道汧,乐善好施有父风,官至江南河道总督。他们都有为修建荆山桥踊跃出资。
更多基因标记
O-MF23621
共祖时间:距今 520 年

魔方祖源 App
登记资料,获取你的家族线索
登记资料,获取你的家族线索

扫码打开「魔方祖源」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