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Y染色体上可以发现这些东南地区的基因历史姓氏家族大多是在魏晋时期开始出现簇状爆发,且分布于东南方相对隔绝和环山地丘陵以及非历史上官话地区分布。(沿江河、山地丘陵分布-众多山地围绕下的江河平原地区)这些家族可以控制一方山泽和田顷资源,又和其他地方进行经济往来,形成豪强地主经济。加上魏晋南朝时期在对待地方豪强地主上比较宽松甚至纵容,使当时许多家族逐渐发展壮大,能够在数百年时间里逐渐发展壮大奠基了当时家族人口规模。 由上可知,宗部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扬州、荆州、交州,犹以扬州为盛,可以理解为由豪族强宗武装组织以自保或对抗其他势力的部伍。汉末以来,以宗族乡里关系而组成的地方豪强武装集团在中原非常普遍,他们建筑坞堡。这种情况在江南自然同样存在,但南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如中原,地方豪强的发展程度和势力也不如中原,且南方多山,他们正好依山凭险而守,与中原的坞堡有所不同,这便必然与居于山中的山越发生关系。本土豪族,为山越所附,死后甚至有山越前来复仇,可见豪族首领便是宗帅,山越便是宗部,依附于豪族,受豪族控制,为其张目。长江以南地区原本非常落后,经过两汉发展,社会经济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表现为人口增加和县邑增设,即劳动力增加和耕地面积扩大。随之而起的是东汉末年吴会地区出现了不少豪族强宗。陆机在《吴趋行》中以“八族未足侈,四姓实名家”论吴郡豪族。左思《吴都赋》也说:“虞魏之昆,顾陆之裔。歧嶷继体,老成弈世。”虞、魏、孔、贺是会稽四姓,朱、张、顾、陆是吴郡四姓,其他郡县也各有豪族,如豫章熊、巴山黄法氍、晋安郡陈氏、翻阳彭氏、阳羡周氏等。这些豪族之所以著称于世,不仅因为族大势众,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经济上占有特殊利益,即对劳动力和土地的占有,进而形成政治势力,与中原的豪强地主发展轨迹如出一辙,只不过起步较晚。葛洪《抱朴子·吴失》形容吴地豪族“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俨然一副家大业大的豪门气象,固然在孙吴统治时期经历了快速发展,但在东汉时已经打下基础。
在多山地的江南,豪族必然要朝山区发展自身经济实力,也必然牵涉山越。特别是汉末以来,为逃避赋役,很多百姓都投靠依附豪族,由自耕农变为佃农,不再向官府缴纳赋税,同时得到豪族的庇护,山越也不例外。豪族为了保护并扩大既得利益,反抗官府征发,便会据守险阻,组织武装,山越便自然被纳入其武装力量之中。处于平原上的豪族武装很快被渡江而来的孙氏吸收或剿灭,在山地中的豪族则维持较久,又因频繁受到征剿,入山愈深,于是以豪族宗帅为首领的宗部组织便逐渐与山越合为一体。宗帅崛起,宗部兴盛,归根究底还是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地主阶级势力坐大的表现。


11
2020-10-31添加评论
点赞
沙之白DNA
2020-10-03添加评论
点赞
神知吾知
2020-10-02添加评论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