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康熙三十三年(1694)《陈氏族谱志》记载,陈廷敬是皇城村陈氏家族第十代孙,其先祖叫仲名,其祖籍为河南省彰德府临漳县(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再向上溯源,来自河南陈州(古陈国)。
1.世系简表
1仲名→2靠→3岩、林→4秀、武→5珏、珦、珙→6天祐、侨、修、信→7三谟、三策、三晋、三乐、三接、三益→8征庆、征太、征士、经济、经正、经训、经典→9昌言、昌期、昌齐→10元、廷敬、廷继、廷荩、廷愫、廷戾、廷统、廷弼、廷翰→11谦吉、豫朋、壮履、咸受、贲懿、观颙、随贞→12寿岳、寿华、师俭、名俭、崇俭、传始、式玉→……
2.世系行传
一世:仲名,明朝永乐末年,陈仲名去世,其子陈靠举家迁至山西泽州天户里,居住于半坡沟南。
二世:靠,仲名之子。一生以牧羊耕田为生。在陈氏的祖祠中,原供奉着陈氏始祖陈靠的画像,是牧羊人的打扮装束,手里拿着放羊鞭子。他在半坡沟南居住下来之后,尚不满意,想选择一个更好的地方居住,后发现阳城县郭峪村东北面有一靠山临水的地方,“山岭雄秀,泉水温凉,风气郁茂,实太行之中落”(见《陈氏家谱》)。但陈靠还没来得及迁居就去世了。陈靠娶妻樊氏,生子二:岩、林。
三世:岩,靠之长子。奉母樊氏迁至郭峪村东北定居,安居乐业,以遂父之夙愿。子嗣不详。
三世:林,靠之次子。生有二子:武、秀。
四世:秀,字升之,林之次子。修儒业,但屡试不第,而能诗文,工词曲,擅行草。为人风流倜傥,有气节。后被选为陕西西乡县尉,任八年,民立祠祀之。陈秀是陈氏家族中第一个做官的人。生三子,长子陈珏,次子陈珦,三子陈珙。
五世:珏,秀之长子。官直隶滑县典史,以其子天祐贵,赠户部主事。生子天祐。
五世:珦,秀之次子。
五世:珙,字孟瑞,号南泉,秀之三子。天性明敏,少小读书,能辞赋,人多诵之,攻举子业,但屡试不第。生三子:侨、修、信。
六世:天祐,字谦甫,号容山,珏之子。明嘉靖十三年(1534)中举。嘉靖二十三年(1544)中进士,任户部主事,累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生子二子:三谟、三策。
六世:修,字宗慎,号柏山,珙之次子。刚毅缜密,谦恭孝友,年轻时有志于举业,但屡试不第,便退而为鼓铸业。他善于治理家业,又轻财好施,乡人有急难事求他,总要出钱出粮相助,从不推托。乡亲欠他的债,若无力偿还,他就不要了,并当面烧毁债券,乡人称之“岁星”。生四子:三晋、三乐、三接、三益。陈三乐为陈廷敬本支六世祖。
七世:三策,天祐之子。娶乡贡进士钟饮齐之女,生有三子:征庆、征太、征士。
七世:三乐(1552—1613),字同伦,号育斋,修之次子。赋性严毅,倜傥不群,容仪端庄,善于料理家事,经营农田,乐善好施,望重梓里。因陈廷敬之故,被追封为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筳讲官刑部尚书。配卢氏,生四子,长经济、次经正、三经训、四经典,女一,适白巷明吏部尚书王国光之孙王于召。
八世:经济(1576—1626),字伯常,号泰宇,三乐之长子。幼时攻读制举业,有壮志,终未遂愿。于是代父综理家政,能襄成大事,性致孝,哀毁骨立。母卢氏在堂,早晚探视,必亲必诚。先人所遗资产,均分诸弟,无私心。生子三:长昌言,次昌期,三昌齐。
九世:昌言,字禹前,号泉山,一号道庄,经济长子。明崇祯甲戌进士,为乐亭知县,以考绩升浙江道监察御史,出巡山东。入清后以原官视学江南,奉母至孝,与弟昌期友爱。生子:元。
九世:昌期,字大米,号鱼山,经济次子。拔贡生,有孝行,授玉林卫教授,赠光禄大夫,诸子及孙均以科名爵位显贵。生八子:廷敬、廷继、廷荩、廷愫、廷戾、廷统、廷弼、廷翰。
十世:元,昌言之子。清顺治己亥(1659)科进士,翰林院清书庶吉士,31岁早亡。
十世:廷敬(1639—1712),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昌期长子。清代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老师)、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陈廷敬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午亭文编》50卷收入《四库全书》,其中诗歌20卷,还有《午亭山人第二集》3卷等作品。陈廷敬在家乡所建的午亭山村保留至今。陈廷敬生三子,谦吉是正室王氏所生,次子豫朋、三子壮履均为副室李氏所生。
十世:陈廷继,字孝章,号绵斋,廷敬二弟。性耿直,朴实无华,笃于孝,念诸兄弟服官于外,乃家居侍父,问安视膳,不忍暂离。清康熙壬子(1672)拔贡,授永宁州学正,升国子监学录,以培养人才为己任,颇受乡人敬重。生子咸受,贡生,官灵石教谕。
十世:陈廷荩,廷敬三弟。禀生,州秀才,21岁早亡。
十世:陈廷愫,字肃心,廷敬四弟。康熙年间恩贡,为人孝友,善于理财,出私粟,创办朱子社仓,惠及乡人。任河北武安知县,不贪一钱,深得民心,有“耿青天后陈青天”之民谣。
十世:陈廷戾,字六箴,号两墅,廷敬五弟。康熙间岁贡。初任太原训导,修复学舍,督促生徒,知府将其事迹作为27学所之典范。继补平阳训导,调任广东钦州佥判,不久转湖广郧阳通判。升为罗定知州,百废俱兴,受百姓赞扬。
十世:陈廷统,字与可,号莘野,一号秋涯,廷敬六弟。清康熙间岁贡,出任四川成都府通判,内转大理寺副,升刑部郎中,擢湖广辰沅靖道,改福建延建邵道,因事落职。为政不务苛细,临大事有高识元略,所任皆称治。壮年离开官场,纵情于烟霞诗酒之间。
十世:陈廷弼,字荀少,号厚斋,廷敬七弟。天资聪颖,受业于家兄廷敬。喜读《左传》《史记》,作文自出心裁。岁贡生,历任临湘知县,醴州知州、桂阳知州,升兵部职方司员外郎,除粤东粮驿巡道。为官清节自励,政绩卓异。
十世:陈廷翰,字公干,号行麓,廷敬八弟。康熙甲子(1684)举人,拣选知县。34岁早亡。
十一世:谦吉,廷敬长子,为正室王氏所生。生子:寿□、寿岳、寿□、寿华。
十一世:豫朋,廷敬次子,为副室李氏所生。生子:师俭、名俭、崇俭。
十一世:壮履,廷敬之三子,为副室李氏所生。生子:传始。
十一世:咸受,廷继之子。贡生,官灵石教谕。
十一世:贲懿,廷愫子。
十一世:观颙,廷统子。
十一世:随贞,廷弼子。生子:式玉。
十二世:寿岳,谦吉次子。
十二世:寿华,谦吉四子。
十二世:师俭,豫朋长子。
十二世:名俭,豫朋次子。
十二世:崇俭,豫朋三子。
十二世:传始,壮履之子。
十二世:式玉,随贞之子。
按 语
山西皇城陈氏,人才辈出,其中陈廷敬最著名。从三世陈林、陈秀,四世陈珙,五世陈修,六世陈三乐,七世陈经济,发展到九世陈昌言、陈昌期、陈昌齐兄弟三人,陈氏家族已经成为方圆百里的富户巨族,至陈廷敬,发展到了最盛阶段,成为一方世宦大家。
皇城村与临漳的陈家堂村、南陈村、后野郭村、前王村的陈氏均为一脉相传。再根据《临漳县志》中陈家堂村名的记载,以及该村的行馆和盖有康熙御玺的匾额,可以推定孙陶镇陈家堂村应该就是陈廷敬祖上的故居。皇城陈氏科举鼎盛,其中考上进士者有九人,其中有六人入翰林。
陈天祐,陈廷敬六世祖,明嘉靖甲辰(1544)科进士,官陕西按察司副史,分守荆西道。
陈昌言,陈廷敬伯父,明崇祯甲戌(1634)科进士,浙江道监察御史,出巡山东,入清后以原官视学江南。
陈廷敬,陈昌期长子,清顺治戊戌(1658)科进士,入翰林,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陈元,陈昌言之子,清顺治己亥(1659)科进士,翰林院清书庶吉士。
陈豫朋,陈廷敬次子,清康熙甲戌(1694)科进士,官翰林编修、福建盐道驿、礼部郎中。
陈壮履,陈廷敬第三子,清康熙丁丑(1697)科进士,官翰林院侍读学士。
陈观颙,陈廷统之子,清康熙丙戌(1706)科进士,直隶浚县知县。
陈随贞,陈廷弼之子,清康熙己丑(1709)科进士,翰林院清书庶吉士。
陈师俭,陈豫朋长子,清雍正丁未(1727)科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泗城府同知。
考上举人者十多人:
陈所知,陈天祐曾孙,万历乙酉(1585)科举人,虞城知县。
陈廷翰,陈廷敬弟,康熙甲子(1684)科举人,拣选知县。
陈贲懿,陈廷愫之子,康熙辛卯(1711)科举人,历知杞县、陕州、晋宁。
陈寿岳,陈谦吉次子,康熙辛卯(1711)科举人,四川通江知县。
陈恂,陈廷敬旁系孙,康熙庚子(1720)科举人。
陈式玉,陈随贞之子,雍正丙午(1726)科举人,浙江盐大使。
陈寿华,陈谦吉第四子,雍正己酉(1726)科举人,贵州清平知县。
陈传始,陈壮履之子,雍正壬子(1732)科举人,福建古田县水口关盐大使。
陈名俭,陈豫朋次子,乾隆甲子(1744)科举人,山东荣成知县。
陈崇俭,陈豫朋第三子,乾隆甲子(1744)科举人,拣选知县。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阳城北留镇午亭山村,东与河南省焦作市、新乡、郑州等地区相接,南与河南济源、洛阳毗邻,西隔中条山与山西省的运城、侯马市相邻。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修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故居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皇城陈氏自明代宣德四年(1429)由三世祖陈林从泽州乔迁于此,今已传23代,计500余年。
皇城相府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于明崇祯六年所建,名为“斗筑可居”。外城为清康熙四十二年陈廷敬所建,名为“中道庄”。内外城总长为678米,全城总面积36万平方米,为城堡式建筑;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建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讲究、雕刻精美。康熙御赐的“午亭山村”匾额及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至今保存完好。这里最具特色的建筑物是取“河山为囿”之意的河山楼,据说是为抵御流寇侵扰所建,整体为砖石结构,没有方木,同时能容纳千余人避难。
南书院是专供陈家子孙读书的地方,它创建于清顺治八年,两进的院落,规模宏大,主体建筑宽敞明亮,严谨整肃。“日知书屋”的匾额高挂在门楣,站在院落里静静聆听,仿佛从屋里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这书声稚气未脱,却朝气冲云霄,陈廷敬就是这读书少年中的一员,后来他成为康熙皇帝的老师。如果说这些只是人生浮云的话,那么他的官德人品却如相府中根基扎实的河山楼,数百年矗立不倒,至今还使他的子孙后代享受着由此而带来的尊荣。
陈氏宗祠有一副对联:“积德一门九进士,荣恩三世六翰林。”他们的成功更多的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孜孜不倦的求学与攻读。
参考资料
1.《嘉靖二十三年登科录》。
2.《雍正泽州府志》卷二十七《进士》《举人》。
3.《清史稿》列传五十四《陈廷敬传》。
4.卫庆怀、李正民:《陈廷敬史实年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陈桂霞:《陈廷敬及其诗歌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