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吐火罗语人群-回鹘语人群
距今4.5万年,K2人群在乌拉尔地区分化为K2a和K2b两大支。
距今4.5万-4万年,K2b、P人群在乌拉尔、贝加尔湖到燕山之间的广袤区域活动。
距今4.5万-4万年,K2b1沿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菲律宾一路南下,分化为S和M两大支,进入巴布亚。C1b-Z31885有可能是跟K2b1一道南下的人群。
距今2.8万年,P人群在贝加尔湖西岸分化为R和Q两大支,同期R人群分化为R1和R2两大支。
距今2.3万年,R1人群在贝加尔湖西岸分化为R1a和R1b两大支。
距今2万-1.7万年,随着末次盛冰期的结束和全球气温变暖,R1b-PH155人群留在贝加尔湖西岸,R1a、R1b-L754、Q1b-Y2659等人群西迁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
在西迁的过程中,L754分化为V2219和L389两大支,然后L389留在伏尔加流域,V2219继续西迁,1.5万年前到达多瑙河中游。
L389在伏尔加河流域繁衍生息上万年,持续分化出V1636、M73、L51、Z2103等诸分支。
距今9000-8000年,一些M73、Y2659的早期分支进入拉脱维亚。
距今6000-5500年,R1b-Z2103部落崛起,将诸兄弟部落逐出伏尔加中游,霸占了伏尔加中游和黑海草原,形成颜那亚文化。
在黑海草原的这第一次大变局中,L1432人群东迁乌拉尔,在那里跟贝加尔湖来的N2-P189.2人群融合,形成博泰文化。
V1636人群沿伏尔加河道南下,进入高加索北麓,形成迈科普文化。
R1b-L51沿第聂伯河、波兰进入莱茵河流域、多瑙河中游,形成BB文化。
R1a-M417在波罗的海、伏尔加上游活动,形成CWC文化。
距今5000年,R1a-Z645部落崛起,强势入主伏尔加中游故地,将Z2103诸部落逐出伏尔加中游、黑海草原。
在黑海草原这第二次大变局中,迫于Z645强势扩张的压力,L584、V1636翻越高加索山脉,进入亚美尼亚高地、安纳托利亚,形成库拉-阿拉克斯文化。
同一时期Z2106、Z2108诸部落东迁米努辛斯克盆地,形成掌握红铜技术的阿凡纳谢沃文化原始吐火罗语人群。
比如,Z2106下游CTS8966,Z2108下游KMS67、SK2087、Y35099等分支都是阿凡纳谢沃文化人群。
阿凡纳谢沃人群将小麦、豆类、马、牛、羊等丰富的物产和车马、青铜等先进技术带到米努辛斯克盆地,拉开了黄河流域技术、产业升级形成齐家文化、龙山文化的序幕。有关这点,留待后面再讲。
距今3100-2800年,Z2106、Z2108阿凡纳谢沃人群后裔加入匈奴大联盟,成为其中某个目前我们无法判断其名称的部落。
到公元7-9世纪,这些部落演变成回鹘部落。公元840年,回鹘被吉里吉斯击败,逐出蒙古高原,其后裔分散到大同、忻州、吕梁、榆林、武威、吐鲁番、阿克苏等地,融入汉、维吾尔等民族。
有关这些Z2106、Z2108回鹘后裔魔方样本的分布,我以前在别的帖子里发布过,感兴趣的人可以找个L389账号去查看,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和详述了。
二,
伊朗语人群-匈奴语人群-突厥语人群
距今4500-4000年前,R1a-Z93、Q1b-Y2659等伊朗语人群在伏尔加河-乌拉尔一带活动,形成辛塔什塔文化。
距今4000-3900年,R1a-Z2122、Z2123、Z2125等人群进入米努辛斯克盆地,形成掌握青铜技术的安德罗诺沃文化。
距今3300-3100年,这些伊朗语人群分化为诸多部落,YP413、Y2632、F1345等支形成斯基泰、塞人,Y52形成萨尔玛提亚,S23592形成坚昆-吉里吉斯,Y934形成匈奴。
距今2800年,F1345斯基泰诸部西迁黑海草原;距今2600年,Y52萨尔玛提亚诸部西迁伏尔加中游。
距今2800-2500年,掌握冶铁技术的Y934人群进入蒙古高原,融合叶尼塞流域、贝加尔湖、蒙古高原诸部,形成匈奴大联盟,其中有J2a-L581、J2a-Z7706、R1b-Z2106、G2a-Z724、G1a-L1324、C2b-F8472等诸多部落。
公元1世纪,匈奴联盟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北匈奴在贝加尔湖、米努辛斯克、哈萨克草原活动,南匈奴在阴山、河套、大同、吕梁活动。
公元4-5世纪,全球气候变暖,贝加尔湖、叶尼塞河流域、伊犁河流域众多部落潮水般涌向黑海草原、匈牙利草原,征服当地阿兰、哥特、汪达尔等部落,最终在阿提拉领导下形成横扫欧洲的匈人帝国。
公元5-9世纪,阿瓦尔、佩切涅格、可萨突厥等诸多游牧部族持续涌入黑海草原、匈牙利草原,到公元13世纪,终于达到游牧人群征服历史的巅峰----蒙古帝国。
三,
阿尔泰未知语言人群-藏缅语人群
距今2.4万年,Q1a人群在贝加尔湖西岸分化为M25和F746两大支,然后1.6万年前Q1a-YP1500跟Q1b-M1107一道迁往东北亚,M25人群和M120人群留在贝加尔湖西岸。
距今4500-4000年,可能由于Z2106人群进入米努辛斯克、叶尼塞流域形成的压力,也有可能因为Z2123等人群涌入叶尼塞流域的原因,Q1a-F1626人群从叶尼塞流域-贝加尔湖一带南下,经阴山到达固原、庆阳。
这支F1626人群给黄河流域带来小麦、豆类、马、牛、羊、车马技术、原始的炼铜技术和先进的农耕技术,深度影响了泾河流域、渭河流域、清水河流域、洮河流域、湟水流域人群的语言、文化和生产技术,从而形成齐家文化-原始藏缅语人群。
这支阿尔泰人群带来的技术变革传播到汾河流域和中原,形成龙山文化。
几百年之后,由Z2123人群带来的成熟青铜技术传播到黄河上游、四川、中原,形成殷商、三星堆等东亚地区最早的文明古国。
距今3500年,有一支Q1a-F5088部族从固原、庆阳一带东迁中原。
由于这支部族身材高大威猛(男性身高1.8-1.9米),故被中原人称为“长族”、“长国”。在殷商帝国晚期,长族、长国成为殷商联盟里面仅次于殷族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跟殷商女王妇好一道埋葬在殷墟宫殿区的高级贵族“亚长”(一般来说只有王族成员才有资格享有这种崇高的殊荣),推测即为长族的一位军事首领。
由于缺乏语言方面的材料和证据,F1626人群从阿尔泰南下之前讲什么语言,目前来说知之甚少,在此就不多做讨论了。
在印欧语、突厥语、藏缅语、汉语之间关联关系这一领域有研究的兄弟,可以做进一步的论述。我在这一领域知之甚少,兹不赘言。
天水郡开国侯哈兰德
2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