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的形成
在BC2000年南涝北旱的自然条件下,南北聚落都处于衰减状态。在欧亚草原极端干旱的条件下,一些欧亚人群经过连锁反应消灭了阴山河套一带的土著人群并南下,据考古发现,在长城沿线一系列城址,从4000多年一直延续到商周,说明他们是不同的草原人群,来了一波,走了,然后又来另一批。
从阴山河套一带顺着黄河一直到晋南然后直走豫西,经过南阳盆地,可以一直通到江汉平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地理大通道。不论元朝还是三国时代,处于南阳平原的南阳 襄阳都是极其重要之战略要地。而阴山一带也是中国历史上历代游牧民族南下的基地,无论建立北魏的鲜卑还是建立元朝的蒙古,因为从阴山可以直接俯视洛阳关中, 可以直抵核心地带,而中原王朝选择洛阳建都,是因为其及其强的防御地理,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百密必有一疏也。
在石家河末期,湖北北部江汉地区受到豫南地区的影响,一直到BC1900年,长江中游的土著谱系被拦腰斩断。有专家指出,这是中原势力南下把江汉的三苗人群灭了,但这都是野史学的强加附会。通过目前古DNA看,M1819和F845其作为农耕人群应该是中原庙底沟二期类型重要组成部分,另有专家指出,M1819 F845其是中原农耕土著,M1819可能与更早的豫西晋南的东庄类型有关,F845则与更早的半坡类型正相关 ,F3386则可能来自河南东南部、江淮一带。在BC2000年左右,中原M1819 F845农耕人群南下整合了这一切,而在一切驱动整合的背后力量则是欧亚草原人群,在豫南江汉北部的背后统治人群也是欧亚草原人群,或许来自奥库涅夫人群。在江汉地区发现的石像并不像蒙古人种,有中科院专家指出,通过石像尖顶帽、面部特征等细节的比较,更像是游牧民族。这种南下的掠夺很可能是为了掠夺铜矿。相信这些人欧亚统治人群一部分可能撤出了,但应该留下了一些,包括中原农耕人群M1819 F845,他们应该和江汉土著大溪屈家岭F8,F11的部分支系融合在了一起。
和周 齐 燕等一样,楚在商代的卜辞里就出现过,楚似乎还参与了灭商。但楚国似乎不受周天子待见,楚王一直想封个三等的伯爵,周王不准。公元前606年在中原诸国遭受戎狄之患时,楚王带领南国之师在周王室领土附近大败陆浑戎,楚王想以这次军事胜利,表面上是攘夷,实际上是问鼎轻重,但周王则不买账,警告楚王不能因击败区区小戎就过于膨胀。此举反映了周天子和楚王的关系,周天子打死也不给其封爵,似乎是知道其底细。
楚国最初是江汉平原西北部一带的弹丸小国,后通过扩张形成了以鄂北鄂中豫西南的楚国,在春秋开始了自己的扩张之路。据初步统计迄今为止已发掘的楚墓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江西都有发现,而江汉地区最为集中。其中湖南地区的楚墓多为平民墓,应多为土著,贵族墓则多集中在河南一带,这显然是伴随着迁都而形成的。从墓制来看,楚国贵族阶层和中下层差别较大,有专家认为上层是来自阴山或豫南一带的人群,而中下层则为江汉地区的土著。推测土著应以F8,F46部分支系,F11支系如F17 F12等等当地下游支系为主。而因阴山-豫西-江汉大通道而兴起的楚国上层或许与草原相关,推测楚王为Q-F5088.
楚国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贡献很大,以楚辞为代表的讲究抒情的楚地骚体和以诗经为代表的北学成为两汉的文学典型。如刘邦《大风歌》、 刘彻 《秋风辞》 等楚声歌,贾谊《吊屈原》、刘安《招隐士》等骚体赋,反映了骚体的地位。实际上,楚国被秦国灭亡后,楚国贵族就被强制迁往北方各地,由于两汉的统治阶层楚人有一定比例,实际在秦汉统一后的意识形态以及史学史观的建立都与楚汉之人密不可分。而北中国在两汉则一直是南北风交映,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的乱世,才有所改变。
吴国 越国的兴起
在一系列整合之后在形成了吴国和越国,其中长江以北是吴国 ,以江汉江淮人群为主,江南为越国,之后吴国吞并了太湖以北地区。整体上吴国越国比较落后,也没有铸造陪葬青铜器的习惯。史载:王寿梦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饹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於是始通於中国。楚国大夫教会了吴国使用兵车,使其成为了一方之大国。越国灭掉吴国后,迁都连云港,九龙口古城址位于今天江苏省连云港锦屏山,为原来吴国故地,越国曾在此建都,统治二百二十四年,据考证即为今天的九龙口古城址,属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并有越国文化的印纹硬陶片的二涧遗址、孔望山古城、土船顶遗址等居地遗址散布在九龙口周围,附近山上发现1000余座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的大石盖墓,为越人的典型墓葬,当地称“藏军洞”。
传统吴越文化的葬俗特征别具一格,盛行平地起土掩埋的墓葬,主要随葬原始瓷器、印纹硬陶器,少见青铜礼器,与北方诸国及其他地方差异大。楚文化墓葬的基本特征则为土坑竖穴墓,埋葬于地面之下,以棺椁为葬具,随葬品既有青铜礼乐器,也有陶礼器。战国时期,大量楚式竖穴土坑墓的出现,说明了大量江汉楚国平民移民江浙。
吴越国地区没有明显的先进人群进入,属于当地石器土著的延续。推测越王单倍群为F492,为当地万年土著。吴国越国的底层应该什么都有,应该都是当地的万年石器土著,以M119,各类o3支系F8 F11 F46等当地下游支系为主。
以江浙两省石器时代人群形成的吴国 越国虽然自古言俗不同中国,与北方诸国差异大,但一直注重学习先进的文化,在东晋定都健康后,得到了发展,实际上严格说来南京的思维和气质跟江浙两省还是不同的,甚至导致有些人提出了直辖特别市来取代的概念。在宋室从河南开封南迁到杭州之后,杭州城被开封中原渲染。南京的东晋及其大明文化,被楚文化占领的上海,绍兴,宿迁,被南宋中原渲染的豫杭,主城区外来人口汇聚,似乎只有江北扬州一带算是纯碎的吴国文化了,而纯粹的越人文化也只能在太湖以南以东的浙江上海地区了,好在大越文化的命脉始终贯穿长江南北,这样似乎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大吴文明”,在这个文明体系下以吴越古人独具一格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为基奠载体,而诸如南京的东晋文化,上海的楚越文化,杭州的豫杭文化等外来文化则交互生辉,又互有差异。
在经历了元代的战乱之后,吴越地区在明清二代却走在了中国的前列,以江浙文人为代表的东林党在明代权野冲天,也反映出了当时江浙地区的先进性。在进入现代文明的第21个世纪,江浙二省作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从而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据最新统计外来流动人口已经达到一半,而安徽 河南 贵州 江西 四川这五个省的总和占到了流动人口总数的64.9%,历史再次重演,但这次似乎性质有了很大改变.
Aurora
点赞
盗图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