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家犬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获进展(Ancient DNA Evidence from China Reveals the Expansion of Pacific Dogs )一文中指出:
发现于浙江田螺山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较早期的遗址之一。这一遗址发现的田螺山个体在网络结构图上处于所有A2单倍型个体的中心位置,及在系统进化树上处于所有A2单倍型个体的基部,说明这一个体可能与A2单倍型祖先群体相关。
研究发现在约7500年前家犬有一个明显的种群扩增,这与中国农业起源及人群数量扩张相吻合。这也暗示着A2支系的家犬可能迅速地随着农业人群的扩张,,,测过的遗址包括田螺山 杨官寨 泉户村 金蝉口等。 但这否说明杨官寨 泉户村等人群伴随着家犬的流动来自江浙一带呢,显然不是,毕竟差了2000年,这中间势必有一个或几个间接人群。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中部,属于淮河上游沙河水系,面积约55000平方米。1983年到1987年进行了6次发掘,清理出房址45座,陶窑9座,灰坑370座,墓葬349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等。贾湖墓葬有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二次葬等,头向多向西;贾湖有随葬龟甲现象。碳14显示,贾湖遗存年代跨度为9000到7800年前。
贾湖遗址与长江下游的浙江跨湖桥有过交流。具有象征意义的鼎,这一在长江下游地区较晚才出现的炊器,贾湖二期(距今8600-8200年)就开始流行。与跨湖桥最具可比性的是纹饰,贾湖的纹饰主要可分为滚压、捺压、拍打、戳刺、刻划、附加堆纹,令人惊讶的是,跨湖桥十分特殊的方格纹在贾湖晚期也发现了。贾湖晚期相当于跨湖桥早期,这类方格拍印纹在跨湖桥早期就出现。贾湖遗址的保存条件提供了丰富的骨器。许多器物与跨湖桥甚至河姆渡都“大同小异”,如骨哨、骨匕、骨镞等。其中的“大同”可能是骨头的塑造能力不比陶泥,形态的局限性明显;重要的是“小异”,如贾湖骨哨的孔的数量明显多于跨湖桥,而孔的尺寸则偏小;贾湖的不见跨湖桥的圆镞,也不见骨耜。跨湖桥也不见贾湖的卜龟。 贾湖遗址与长江下游有交流,由于测的遗址有限,我们暂时可以猜测田螺山的犬类来自贾湖人群。
在探讨裴李岗文化与当地仰韶文化的关系方面,不少学者曾把裴李岗文化的特征与仰韶
文化作对比,以探讨它们的内在关系。在发掘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据中山寨遗址的地层来看,在四层堆积中,自下而上叠压关系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或偏早→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晚期,裴李岗文化与当地仰韶文化之间,还有一定的缺环。而石固遗址共分为八期,其中- -期至四期为裴李岗文化,五期至八期为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和当地仰韶文化之间的衔接较为紧密。从整体上说,裴李岗文化与当地仰韶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总之,裴李岗文化应是当地仰韶文化的先驱,仰韶文化是它的发展和继续。
猜测贾湖人群具有M134+单倍群,并向四周扩张过,
一 :早期向江浙扩张的部分被宁镇一带太湖以西 ,马家浜 崧泽早期扩张起来的的002611 (F11)灭掉,但牲畜如家犬却留了下来,然后在崧泽晚期一直到良渚时期,东南M119又兴起,把良渚带到南岛。
二贾湖像西迁移,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进入裴里岗 ,晋南 关中,在5000多年前,和当地土著N1B C南人口数量逐渐平分秋色。
宝贝回家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