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晚期智人越过帕米尔高原以来,东亚已经存在长达数万年的人类(非洲智人)迁徙史。
我们讨论总体的迁徙模式,最好的办法,是把它作为一张地图来看待,地图不可能涵盖所有信息,但是,一定会标识出重要的铁路、公路和河流,标识出人类迁徙的基本路径和方向,我接下来的论述,希望诸位爱好者看作一张“小比例尺”的地图来评判,而不是纠缠于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
①内亚→东亚的迁徙方向。
代表思想:图兰史观、戎狄代夏论、大槐树移民论。
代表人物:王冰。
代表事件:姬周征服。
毋庸置疑,自晋陕高地向北一直延伸至阴山和大漠,这里是IUP石器工业输入东亚的必经之路,也是青铜技术、马车技术、西亚农作物输入东亚的必经之路。王冰老师的【戎狄代夏论】,提出东亚石器时代,曾发生过下川型细石器对东部沿海粗糙小石器的替代,东亚青铜时代,曾发生过西北羌狄古人,对河南、河北及以东以南地区中原种系的替代,也即F8/F114人群覆盖F325人群。应该说,即使青铜时代的争议还没有定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工业对小石片工业的替代,以及随后小石片工业南下取代东南砾石石器的过程,基本已成既定的考古事实。而现代基因学所发现的“古北东亚人群”,也明确地指向了两万年前的“内陆黄河”起源。因此,我赞同,自古以来,就存在一种西北阴山、陇山地带内亚人群向东向南移动的趋势,这种趋势可能已经持续了至少两万年。同时,漠北、天山地带的种系,自然也是在不断地向晋陕地区移民渗透,漠北、天山不但是细石器工业的更早来源,也是现代晋陕地区蒙古、西欧亚成分的主要来源。
②东北亚→内亚的迁徙方向。
代表思想:东胡史观、内亚海洋论、现代基因学对西伯利亚及蒙古高原古人的研究。
代表人物:成吉思汗。
代表事件:鲜卑取代匈奴、蒙古取代突厥。
东北亚移民内亚,这方面的历史资料可以说是如数家珍,俯拾皆是。匈奴人、突厥人均是具有大量西欧亚成分的黄白混血人种,技术先进、文明发达。但是他们在与东亚帝国的战争中不能取得胜利,最终为自黑龙江、松花江流域而来的鲜卑、蒙古等东胡人群取代。现代基因学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东北亚地区向西移民贝加尔湖、漠北高原的史前历史的认识[1]:
3.16万年前:哥本哈根团队报道了北冰洋边上的一支古代人群——Yana_RHS,测年为3.16万年前,父系和母系分别为P1*、U,其常染种系被命名为古代北部西伯利亚人(Ancient North Siberians,简称ANS),可以视为ANE的直接来源。
9800年前:根据对白令地区9800年前古代样本Kolyma(原文作者确认父系类型实际应为Q1a1b;母系类型为G1b)的研究,推测贝加尔湖地区乃至整个西伯利亚都有一种称作古西伯利亚人的种系(Ancient Paleosiberians,简称AP)。该成分的来源?根据模拟,由ANE和EEA(早期东亚人,以4万年前的田园洞人为代表)以1:3的比例混合而成,体现出了两支大人群的融合情况。AP人群又向整个西伯利亚地区扩张,向西直达乌拉尔山以东,替代了上文提到的Yana_RHS人群。
7500~7000年前,DNA方面,这一时期的人骨样本,与旧石器时代的ANE截然不同,而且与纯粹的AP人群也有较大区别,整体上越发接近现代东亚人,与俄罗斯滨海地区的鬼门洞人有紧密的关系,并融合了少量AP成分(~6%)。这一人群被命名为新西伯利亚人。
600年前:以出土于Ust’Belaia的一个女性样本为代表,在遗传上变得更像新石器早期的新西伯利亚人,特征是东亚成分的再次升高,但与现代Even人又有着显著的区别,表现为AP成分的缺失,以及混有一定比例的西欧亚来源ANE成分。这个古代人群与稍晚的阿尔泰地区的古代和现代人群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推测可能是历史时期内,中国东北、外东北一带东亚成分富集的人群不断向西扩张和融合的结果。

我们可以从上文明显地看出,东亚-东北亚种系,从史前时代开始,就不断地自东向西替换西伯利亚人群。西伯利亚、蒙古高原的最初土著是ANE人群,后来换成了由大比例东亚EEA混合而来的AP,然后又被替换成了十分接近现代东亚人,只有少量AP成分的新西伯利亚人。现代蒙古高原ANE成分只有10%-15%,完全不复往日盛况。
③东亚→东北亚的迁徙方向
代表思想:中原技术传播论、现代基因学对东北汉族的分析、东北古民族源于东夷论。
代表人物:作者本人(山东移民与东北土著混血)。
代表事件:闯关东、卫满朝鲜、古坟时代。
毋庸置疑,现代东北汉族及满族人群,与真正意义上的东北土著鬼门洞、黑龙江、红山人群,已经差异极大,而基本上完全同化于山东汉族群体。但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考古研究表明,新仙女木事件对东北地区土著人群的打击是致命的,当地的ANE种系在末次冰期前后迅速消亡。因此,我在这里提出一个较新的观点——传统意义上,被我们认为是东北土著的N北支、C北支群体,很可能也是远古时期东亚人群北上留下的后代。
来看看关于N的论述:
其他起源论存在的问题1.北亚起源。北亚属于N系最高频处,因此早前很容易将起源地设定在北亚,然后部分N南下。但随着分子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北亚起源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多样性不足。N1b在北亚0存在而同时以华北为中点向周边扩散,还有N2在中的发现,以及N1a1-TAT上游及兄弟支在中国华北,N1a2-P43上游及兄弟也在中国华北。表明着北亚只能是系的迁出地。同时以前相关论文说N1a2的贝加尔湖起源,但是这个无法解释N1a2树型分支多分布于华北的特点,如果像有些人说的各支分别从不同时期南下,这个解释非常勉强,为何系华北各支都只南下,而不西进欧洲或中东?而南下的话为何只留下一支,在上万年分支繁衍下,要做到只留1支而其他一个不留南下且不能西进,而南下又都不约而同到华北东部一带,难道是说好的?所以这种说法基本是不可能的。2.东北起源。N在东北有着不少支系,但跟华北N系比起来,又显得不是那么明显。系在华北的大量存在及上游的多样性明显是多于东北的,当然也不排除是后期人口流动等造成的。但在朝鲜半岛的稀疏感,以及在东北民族鲜卑、满族缺少特色早期分支等因素,则更加明显的说明N不是东北起源。但N明显是跟东北有一定联系的,如达翰尔族的N1a1及N2,契丹人的N1a2及N1b,这又是如何来的?从上分析来看,从东北外围向东北扩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N1b从东北南部,N1a及N2以大兴安岭为支点向东北扩散,这合理的解释了在东北民族不是主流而属于的“参与者”角色。同时也解释了契丹人主流是N的原因,同时解释了N1a在东北民族高于N1b的原因。3.西北起源。此论点原先最大支点就是N在中国各地分布中,西北是高频。但从魔方分支细化后,发现最能代表西部起源的N1b2,其分支从上游1819到4714间大多分布于东部,而下游向西进发,在西部比例较高原因导致。
可见,在现有的SNP分布的知识中,基本已经可以锁定N系的河北、山东起源。而东北古人的高频N系,则是渤海南岸人群北上的产物。因此,我认为,在以上①②两个人口迁徙方向之外,还存在③,东亚对东北亚的迁徙方向。
因此,远东长达数万年的人类史,也可以归结为这样一道公式:内亚→东亚→东北亚→内亚。
天主犹太哈瓦利吉神圣同盟
1 赞
金家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