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方祖源」App,随时随地查找家族资料

扫码打开「魔方祖源」App

(洪雅县)柳江寻祖 ——邹公讳简臣

关联 2 个家族

南方邹氏家族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龙台镇水观音邹氏

字辈:长绍宗支 永世其昌 励乃学行

原创:四川省安岳县龙台镇水观音希哲公邹氏家族后裔 邹昌波

家族历史藏着宏大的朝代历史
朝代历史裹挟着卑微的家族历史
通政邹公简臣生于明末1615年的乐至县,距离清朝鳌拜在西充县射杀张献忠,占领四川的1646年只有31年。
通政公在1642年,27岁就易经考了四川第一名,进京参加研究生考试,遇到了农民起义军破荆州,道路受阻~那时候,进出四川主要走水路。若非乱世,通政公也许明末登科入仕了。
1644年,通政公29岁,张献忠成立大西政权,士大夫遭到大肆屠杀,通政公被捕。直到南明南京弘光帝称帝,借反清复明之际,为明末收复失地。弘光帝很快走了,南明福建绍武称帝,通政公被封为邛州知州,邛崃的县长。那时候南明政权中心在洪雅,邛崃的位置类似天津卫了,拱卫首都。1646年南明广东永历帝封通政公为按察副使,类似纪委领导,那时候31岁。1651年,通政公祖母去世,葬于洪雅县,并且隐居柳江,不再见于江湖。蜀王刘文秀,是的这个与民国刘文彩之差一个字,刘文秀请功永历帝,封为通政司右通政,类似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通政公担心乱世之中,香火断了,努力培养五个儿子,最后他的后人至今在册的千余人男丁。
通政公隐居洪雅,避乱于乱世,而现在他的后裔只有三子入册,其余或散落洪雅,或各处。如同我看到湖南娄底冷水江的邹氏与我们同宗一样,只是没有了族谱的联络。
湖南娄底冷水江邹氏族谱(点击可查阅族谱)

为什么选择洪雅?秦晖教授有段话对明末清初的洪雅地位有个描述“当时清朝的四川巡抚驻川北边远的保宁(今阆中县),明朝(南明)的巡抚则驻川南彝区边缘的洪雅县一处叫做天生城的山寨,南北双方你攻我伐,多次路过成都及川中天府,但都不驻守,因为那时的成都已是一片虎狼出没的灌木丛,邻近府县皆无人区,驻军则无处觅食。
直到顺治末年,清朝的巡抚才回到废墟成都重新设置。”洪雅那时候是避难天堂啊!有山水,且少了些危险。明末的时候,大四川不过区区几十万人,通政公保全了香火。“就明清之际的“张献忠屠蜀”而言,按明末统计,四川有人口385万,到清初顺治十八年全川平定后统计,只剩下一万八千丁!丁是纳税单位,加上妇孺,加上未录人口,充其量也不超过10万人吧。从385万到10万,要说是人口灭绝,一点都不假。”
明末的乱世一直持续了二十来年,通政公大好青春也英雄无用武之地。通政公曾经避难云南禄丰县,而这里刚好有我们的一个村镇银行。
攀枝花高原明媚的阳光,给了通政公乱世的温暖。1669年,通政公返回乐至县,给儿子们指了祖坟,要求三子守坟,直到1671年去世在洪雅。葬于洪雅县柳江古镇三华寺西八里大通庵。
为什么选择了洪雅,可能的说法是通政公的祖母先葬于洪雅,而后子孙陆续葬于此地。
而通政公三子瑄公,看中了安岳县龙台镇水观音的地方,也有条小河流过,开疆劈土,开启了三百年邹氏的基业。
以前的三华寺改为柳江小学,小学门前的花溪河支流潺潺流水,清澈见底,三华寺西侧的山巍峨,如同一个坟包,也难怪,通政公的后世子孙繁荣昌盛。千余男丁传世,且出生过进士邹绍观,华西口腔第一任华人教授邹海帆教授。大通庵现在还无从考证。
通政公考取功名在明末,明末崇祯政府给了他入仕的希望,在风雨飘摇中,一是自己前程由于李自成在荆州作乱而没办法到京城参加会试,二是自己被农民起义军关押在南充过,所以对于冲击明末政府的农民军肯定有怨恨的,不难理解,农民军归顺南明后,通政公不得不与曾经的叛军共事,内心应该是有挣扎和纠结的。至于后来的清朝当政者总督四川尚书李国英邀请通政公出山,通政公何等刚直的一个人,不能低身与曾经的敌人同屋檐共事。所以通政公在三股势力之间光耀了门楣,于乱世之中得以保全。
把时间拉回到明成化,550年前,通政公族上来自江西省新干县,据族人,入川第19代邹昌波考证,源头应为新干县竹溪村。那里有一个历史六百年的邹氏宗祠,想来希哲公离开的时候,如同我们一样,参加清明会,拜祭宗祠,邹氏宗祠离竹溪村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
入川一代希哲公带了两个儿子,一个大雅,一个升雅,大雅去了三台,升雅留在了乐至。树干一分为二。
大雅的后裔由于战乱后来应该离开了三台,到了成都的区县,他的子孙邹宾,任职陕西蒲城知县。
通政公的曾祖父共有六个兄弟,祖父应第卒于贵州1560~1640,活了八十岁,妻卢氏,妾吴氏。
通政公的父亲学鲁公,是一个矿主,矿在云南永平县,介于保山与大理之间。1582~1636,二十一岁的时候,通政公的父亲就去世了,卒于云南,通政公在1638年扶柩回乡。通政公的父亲只活了54,偶染小病去世。
通政公生有五个儿子,璠,琼,瑄,琬,玸,类似廷字辈的再次开枝散叶,子孙繁茂。
通政公的孙子元字辈:体元,统元,勋元,正元,宏元,调元(直系先祖),上元,翀(音chong)翼,升元,复元,麟元。
结论一:古代人容易成为超级祖父,因为基数小,放大到14亿,四百年就可以有1000男丁,再往前推1000年的超级祖父至少10000人,几个倍数增加。
结论二:现在的人要想成为超级祖父很难,人口不会那样增长了,现在还出现人口增长下滑的现实。希望百年后有千人后代来追忆有些虚妄。
第三,按70比1的比例,本群顶多三个源头,各位宗贤对谱,五百年,字辈不同,没有在册,再往前可能有共同的父系祖先,或者父系祖先是穿一条裤子堂兄弟,所以,建议寻根问祖,族谱为辅助,基因为科学线索,人体密码改不了。最近我追寻一个南明的祖先,发现他的后人很多没有入谱,虽然短短400年,见面如陌生人耳。
附件:新干县邹氏族谱关于源头的论述
向上追溯到(邹)望龙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通政公孙辈人才辈出
摘录安岳邹氏族谱序三译文
序三译文
族谱刻于雍正三年。根据简臣公手写的一本旧谱,又由子羽(翀翼)、萃庵(升元)两公续编而成,距今已经九十年了。
回忆我还是生员的时候,与欣菴三哥一道,每次参加乡试之后,即相约洪雅的立甫堂兄和届甫弟,前往萃庵公在双水碾另置的产业拜望两位叔祖母。大家聚谈一起,没有拘束,非常亲近,如同胞兄弟一般。到放榜的日期,我们要回去了,大家还舍不得分手。
天南地北,相隔千里,大家经常都在为族谱的事相商。只因我邹氏散居各地,有的在安岳,有的在洪雅,有的在成都、新津、温江、彭县、三台、邛州,边界不相连,子孙繁衍,短时间资料难于征集完备,所以一直没有结果。
己酉年,我第一次乡试蒙恩中榜。第二年进京赴试,未中,回到乡里,应县令聘请主持风山书院。到乙卯年,又参加礼部考试,未被录取。这年的秋天回到家乡,第二年仍然主持凤山书院。当时,军事行动频繁,我讨厌城里那种喧闹, 便去乡里教私塾。这时,欣菴兄去世了。
庚申(1800)年,白莲教匪徒进入家乡,滥施杀戮,惨不堪言,我们家族被杀害的只有五人。我的哥哥(长祚)侍奉着母亲、带领我们兄弟领着妻儿避难于偏僻的乡村,侥幸得以安然无恙。
绍观侄儿当时十五岁,与他的姨表兄弟逃难到洪雅,三个月后回来。我听他详细地讲述了立甫兄询问起本宗支派的情况,非常动情,还流着泪望着观侄说:这就是我远房的侄儿啊!挽留他们等到事态平息,给了丰厚的盘缠才让回来。
我不禁长声叹息:以侄儿幼小的年龄,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若不是立甫兄看重同宗亲情深厚,有谁知侄儿到哪里去落脚安身啊?简臣公在为族谱作的序中说过:离得近容易互相嫉妒,离得远反而互相想念。他这个话真是说得太深刻了!
我取出旧谱伏案细读,多有不明白的地方向紫峰(楠)三伯父请教,三伯父命我从新进行编辑。我仔细推敲旧谱体例,用直图分房列出名字,把生卒娶葬等事项记载于狭小的行间,对于有突出事迹者不可能全部载入。于是仿照年表体例,以通政公为纲,五大房(璠、琼、瑄、琓、玸)为目,十二公(体元、统元、勋元、正元、弘元、调元、上元、翀翼、升元、复元、殿元、麟元)分属,作十二册编辑。请紫峰伯父指教,伯父说可以。
因此,将本房(调元)这一册详细记载,其他各册照旧谱填写,以下留空供补填,编辑而成,即誊写为四本。甲子年开科,弟、侄们参加乡试,就把一本带给洪雅,一本带给成都,一本带给新津,一本带给彭县,并写明依照样式填写,等待汇齐之后再商量刻印事宜。可是,只有本房成都、洪雅按时寄到,有关资料得以补充进去,其他地方的未有送到。
这一科,绍观侄儿取得全川第一名,母亲命我与他一道进京参加会试。沾了先生的恩泽,绍观侄儿又得高中进士,录用为知县,遣往广东。我也为族谱事留在岭海四年之久。
己已年,我因病回到故里,在家静养。到辛未年冬,紫峰伯父去世,第二年春天,我的母亲又相继去世。在守孝的日子里,心情很是无聊。
三年守丧期满,我已经是六十岁走下坡路的人了。去年,绍观侄儿由广东寄回书信,索取族谱。侄儿一直就有编好族谱的意愿。但这个稿本作于辛酉年冬天,到现在又过了十多年了,这其间出生的、娶入的、去世的、其品行事迹可以作为子孙楷模的,又不知有多少。现在,只好把附近我们这一支的变化补充进去,重新修订。
其他各房散居各地,一时难以汇齐,这就寄希望以后看重宗族亲情的人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通政公的父亲关于找矿的梦
节选自安岳邹氏族谱
云南金齿的永平县山中,离地面较浅有一个古银矿。曾经是国家储备的宝贝。
四方的商人都争着来开采,毫无所得,多人因而被困在这里,走投无路已有多日。
公知道后很同情他们,给他们百两银子,并与大家立誓说:尽管用这些钱去开采,若有所获谁也不能据为私有,要与大家共享,使大家都能各归乡里,以安慰父母妻子,免除他们的悬望。并命他的随从梅应祥监工。钱快用完了,还没有看到有银矿的迹象,梅应样忽然梦见一位老人对他讲:向左擊五寸就可以得矿,不要向前直挖。应祥把这个梦报告公,公命按照梦中老人所言试试,果然得银矿干余炉。
除了完成国家的税收外,共计可卖四万余两,全部给了落魄者,让他们均分而去。
这件事让公在云南两迤地区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没过多久,公偶然小病,不幸竟去世了。去世之日,他的袋子里只有十两银子了。旅居云南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为之非常哀痛。大家为公治丧,随从奉公如考妣,不愿离去。
公生于万历壬午(一五八二)年七月十七日,卒于崇祯丙子(一六三六)年九月初九日,享年五十五岁。娶太恭人王氏,生一子,即使君。孙子五人:璠、琼、瑄、绾、玸,当时都还是幼童。使君当时刚成为乐至县学领取官府生活补贴的食饩生,太恭人命他远道去云南迎接公回家。抵达昆明,得知公去世的消息,简臣悲痛欲绝。等到扶柩归蜀,云南人为公路祭者络绎不绝。戊寅(一六三八)年冬天,公的灵柩运回乐至,乐人惋惜公逝于云南,为他感到幸运的是有儿子把他运回乐至。思念公的好处,因而爱公的儿子,上报于县学,把使君德行记载入册,呈送督学使者。这一-年,使君取得会试第一-的成绩。不久,又在壬午科考试中榜,取得四川第五名,与我的长子吕潜成为同年朋友。甲申(一六四四)年贼匪张献忠屠杀四川,使君在急切之中将公葬于乐至县北三十里湾潭癸山南面。现在公以子贵追封和儿子一样的官爵。
公这一生,美德善行不是笔墨所能写完的。只是我与公有年谱谊,居住又离
得近,几十年来所闻所见大略如此。呜呼!事在力行,多言无益。这是申公对汉武帝的建言。《大学》为经世治国之书,其解释“平天下”,关键是归于“散财”,“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它并没抛开常人赖以生存东西,而去空谈德业文章。公读书没有走上仕途,没有机会上书言事,并施展自己的抱负。然而公怜贫借孤,损有余以补不足,予人援助,就如同取还寄存的东西-一样,而神明也好像在暗中助其成功。人道天助似乎确实可据。以此反观那些幼年就用功诵读,一旦取得一官半职,就在末俗中沉浮,做了地方长官,就鱼肉百姓。与申公之言对照,怎么样啊?而今,我目睹了泸阳斗米十金,使君俸养太夫人吃的也是荞麦蔬菜,而士民并无饥馑之色。所以,士民依靠他如同孩子依靠父母,没有不遵守他的命令的。使君五子,个个端庄持重,举止异于众人,有祖父的风范,公的德业文章对子孙的影响将是长远的啊!东坡先生说:上天一定会展现它的意愿吗?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一定长寿?上天不一定会展现它的意愿吗?仁德的人必有优秀的后代。从公的后人看,我更加相信这话是对的。
图片
三华寺(今柳江小学)↓
图片

三华寺西的大山(有点像坟包)
山脚下的楼盘,如果有一天叶落归根,我也许会选择曾埋葬先人的风水宝地,至少是其中一个选项。这里人杰地灵啊
图片

族谱关于通政公的记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乐志县志对通政公的记载
来源邹氏网
图片
三华寺碑林
柳江古镇南宋就建了,人杰地灵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柳江的古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四百年前的通政公,也许在去榕树下驻足,喝茶,讲经。
乱世,盛世,兴衰成败,
喜乐,哀愁,人间烟火。
凭吊古树,抚今追昔,
通政公英名永垂。
图片
图片
图片
通政公入册的子孙
图片
与通政公有交往的人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希望通政公的曾爷爷“廷“字辈:廷伟,廷杰,廷伯,廷信,廷佐,以及通政公的”元”字辈孙辈,后裔见到文章,可以与公众号小编联系.

关联 1 个单倍群

O-F2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