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是花厅遗址诸多信息都指向并阐明了少数大汶口人作为上层与大多数良渚人作为平民或者殉人的历史真相。
花厅墓地是一处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与黄淮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共处的墓地,分为南北两个墓区,两文化的陶器不但共见于同一墓地,还共见于同一墓区和同一墓葬,但是以人、狗、猪殉葬的墓葬却都位于北墓区。随葬猪和狗是大汶口文化的显著特征,在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就曾出土一件憨态可掬的狗形陶鬶。

根据发掘地点不同,考古人员将遗址中的墓地分为了南北两个区。南区在花厅村西约200米的高地上,北区在花厅村西北方向的徐庄一带,南北两区相距约600米左右,遥遥相对。因为发掘的墓葬数量非常多,这里也只能简单地概括介绍了。
南区墓地发掘的20多座墓葬,随葬品以陶器为主,主要器物有三足带盖鼎、镂空高把斗、圈足斗、空足鬶、双耳盆等等。这些陶器的造型优美,制作精致,反映出当时高超的制陶工艺。出土玉器以环、琮、管、坠和镯为主,石器中有手斧、带孔扁平斧、石锛等等。总体上看,南区墓地一般为单人葬,墓主仰身直肢,东西朝向,墓葬规模都较小,随葬品多少不一。
北区墓地是花厅遗址中墓地发掘的重点。先后发现墓葬60多座,大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葬规模大小不一,但绝大多数都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北区墓葬共出土各种随葬品1430件。
北区墓葬中,连续发现的10座大墓引人注目。这10座大墓中的8座有殉人现象,共用了18个殉人。考古人员根据殉人的位置、葬式、人数、年龄、性别等情况判断,也发现了大致的规律:比如,M20、34、M50墓主脚后横置两名少年或幼儿,M35脚后横置一名幼儿殉葬,这些殉人仰身直肢,头部大多向南(个别向北),有少量随葬品。这些反映出当时部落内重要首领人物死后用小孩殉葬已经很流行,可能成为固定的习俗,也可能是带有原始宗教的礼仪观念。不过,有的墓葬殉人却没有规律,没有一定的方向和葬式、殉葬的大人和小孩混杂,殉葬人数2到5人不等,有的和猪、狗埋在一起。
北区殉猪、狗,是典型大汶口文化习俗,墓主本人的文化归属决定了一个墓地的文化风格。从考古可以看出大墓都在北区。说明了只有大汶口人有能力和意愿建造大墓。
南区完全没有殉猪、狗,说明没有大汶口人在南区居住,清一色都是良渚人所居住,并且全都是单人小墓,反映了良渚人虽然在花厅这个地方人数众多,但经济与政治地位弱势。
为什么说花厅大部分骸骨是良渚人?花厅骸骨之中南区平民和北区殉人是占比最多的
拔牙是大汶口文化人的典型风俗之一,而拔牙人群只占花厅总人口数百分之十多,也就是说花厅大部分骸骨并非大汶口人,而是良渚人。从南北区墓地结构分析也可知,北区是大汶口主导的,以大汶口习俗为主,并修建了许多大墓,而南区全都是良渚文化人群,只修建了单人小墓。



有人说疑似花厅遗址的良渚人后代是F1036,我把树形和人数发上来供大家参考、了解、学习、讨论

我认为花厅彼时的大汶口人或许是这两支O2a,树形和人数都能够比较好的对照起来。当然,在没有大墓墓主本人古DNA结果测出的情况下,只能说是非常非常像,不能说绝对一定是。


根据一贯的历史与社会学推论,在阶级产生之后,上层阶级爆发而在花厅主要作为平民和殉人的良渚人不爆发是常理与基本规律,此理无须再展开细说。
最后
祝各位看官,国庆快乐!!!
也祝23魔方越办越好!!!
[已注销]
5 赞
[已注销]
4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