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货殖列传》中云:“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从现在的各种研究,包括大规模的基因检测得出的数据表明:汉代以后,西楚之民基本上整体参与了汉族的形成,成为汉族血统的一个重要来源,但东楚和南楚的情况与西楚不同,这两个地区的楚人直到南北朝时期还没有完成彻底的汉化,与中原南下的汉族人民仍然保持有族群的界限。
《魏书·司马叡传》载:“巴、 蜀、蛮、獠、溪、俚、楚、越,鸟声禽呼,言语不同,猴蛇鱼鳖,嗜欲皆异。江山辽阔将数千里,叡羁縻而已,未能制服其民”。这里说的“溪人”,又被称为“傒人”,是专指楚人生活在江西部分。前代语言学和古文献学大家余嘉锡在《论学杂著·释伧楚》中已经指出:“永嘉丧乱,幽、冀、青、并、充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者……其地多中原村鄙之民,与楚人杂处,谓之‘杂楚’。吴人薄之,亦呼‘伧楚’。别目九江、豫章诸楚人谓‘傒’。而于荆州之楚,以其与扬州唇齿,为上游重镇,独不受轻视,无所指目,非复如东渡以前,统骂楚人为伧矣”。九江郡、豫章郡就是今天江西北部和中部地区。《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五义熙六年殷阐说何无忌云:“(卢)循所将之众,皆三吴旧贼,始兴溪子,拳捷善斗,未易轻也,将军宜留屯豫章,征兵属城,兵至合战,未为晚也”。始兴郡在今江西省南部和广东省北部,和江西省的北部和中部一样,这里也有傒人,其实就是楚人。在先秦和西汉时的地理观念中,整个江西都被归入南楚的范围。
而所谓的东楚,最早其实是吴、越之地。吴国的主体民族是荆蛮,与楚人同族。越国的主体民族却是古越人,就是在先秦的湖北、湖南、江西境内都有不少的古越人。春秋时,楚国公子子皙与越女同舟,越女唱起楚人听不懂的《越人歌》:“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鍖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表达对公子子皙的爱慕之情,翻译成汉语的意思为:“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现在湖北的东南部。
据现代考古和分子人类学的研究后发现,南楚和东楚之人(包括生活在东楚地区的古越人),至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向福建和江西南部迁徙,今天汉族在南方的民系客家人、闽南人、潮汕人就主要是先秦古楚人和古越人的后裔。
[已注销]
点赞
赣南客家邹 o1a f2444 mf505352
1 赞